太阳膜知识
一、介绍
汽车太阳膜自面市以来,先后经历了“染色膜”、“金属反光膜”、“吸热膜、智能光谱选择薄膜”四个阶段。
1、“染色膜”属第一代产品,俗称茶纸,特点为遮光性强,安装简单;缺点是不隔热、易褪色、易脱胶。
2、“金属反光膜”属第二代产品,它是利用新型粘胶及较厚的膜层提高防爆效果,具有一定的隔热、防晒性能,隔热率在20%至60%之间,隔紫外线为80%左右。
3、“吸热膜”属第三代产品,相比前两种汽车用膜,这种膜的紫外线阻隔率提高到了90%-100%,红外线阻隔率提高到30%-95%左右,胶的黏性更强,从而达到既降低膜的厚度又提高了防爆性能的效果。在膜中加入吸热剂通过吸热原理隔热,当吸热剂的吸热量达到饱和之后不会再吸热,其长时间的吸热放热,性能会随时间日益减退,且胶中的化学物质会随膜的变热慢慢散发到室内,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4、“智能光谱选择薄膜”属第四代产品,将多种贵金属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均匀分布在PET基材上,选择性的虑进可见光,阻隔红外线和紫外线,高隔热、高透光、高防晒、低反光,高韧性薄膜增加玻璃防爆系数,驾驶更安全。
二、发展历程
太阳膜的生产制造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最初,人们为了遮蔽强烈的太阳光线,同时减少太阳热量对车内的侵袭,研制出了早期的太阳纸,就是现在俗称的茶纸,但此类膜基本不具备隔热作用,仅用于遮光,这可以称为太阳膜的第一代产品,此类产品市场上很难见到。
60年代
染色膜:以深层染色的手法加注染料和吸热剂,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达到隔热的效果。因其同时亦吸收了可见光,导致可见光穿透率不够,加上本身工艺所限,清晰度较差;隔热功能衰减快由于采用的是化学吸热工艺,当膜本身的热量饱和后,便向车内散发热量导致车内温度升高,从而失去隔热价值,而且容易褪色,但价格相对较便宜。
90年代初
真空热蒸发膜:真空热蒸发工艺是将铝层蒸发于基材上,达到隔热效果。此类膜已进入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金属膜领域,具备较持久的隔热性,但弱点在于清晰度不高,影响视野舒适性,其另一大突出弱点是反光较高。
90年代末
金属磁控溅射膜:磁控溅射工艺是将镍、银、钛、金等高级宇航合金材料采用最先进的多腔高速旋转设备,利用电场与磁场原理高速度高力量地将金属粒子均匀溅射于高张力的PET基材上。磁控溅射工艺的产品除具备很好的金属质感、稳定的隔热性能外,还具有其他工艺所无法达到的清晰度与低反光及持久的色泽。真正高品质的膜能同时达到高清晰、高隔热、低反光、不含染色,是目。但是金属膜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受金属本身物理特性限制,金属膜易氧化、并且会阻隔GPS等车内无线通讯系统信号,汽车配置普遍升级,DVD导航系统、电子狗、再加上手机、高速路无线收费系统,汽车贴金属膜的弊端显而易见。
2000年
琥珀光学纳米陶瓷隔热膜:全球首款纳米陶瓷膜—琥珀光学纳米陶瓷隔热膜在德国问世。应用纳米技术将耐高温极稳定的陶瓷材料均匀溅射到高张力的PET基材上。隔热效果显著持久,而且不易氧化、寿命比金属膜多一倍,并且绝对不阻隔GPS,在金属膜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完美窗膜的九大标准:不氧化、不褪色、不阻隔GPS、高隔热、高透光、低反光、色泽持久,使用寿命长、防爆性。
琥珀光学纳米陶瓷隔热膜的问世宣告了窗膜由金属时代正式进入纳米陶瓷时代,开创了继金属太阳膜时代之后的纳米陶瓷薄膜新纪元。2001年,琥珀光学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了多层纳米陶瓷技术专利,这一举,更确立了纳米在全球窗膜领域的领导地位和独特产品优势。